《731》3天破10亿,口碑陷入两极分化,电影到底值不值得看?
9月18号这个日子,对中国人来说从来都不轻松,今年这天还有部特别的电影上映——《731》,这部片子没上映就火了,预售票房直接破了1亿,能有这么大动静,说到底是戳中了中国人心里最在意的民族记忆那根弦。
9月18号这个日子,对中国人来说从来都不轻松,今年这天还有部特别的电影上映——《731》,这部片子没上映就火了,预售票房直接破了1亿,能有这么大动静,说到底是戳中了中国人心里最在意的民族记忆那根弦。
他们打着影片“细节有问题”、导演水平“太烂”、“血腥”、“暴力”等旗号,上演全方面的抹黑。
最近《731》电影上映了,票房已经过十亿。电影讲的是二战时期日本731部队在中国做的人体实验,特别残忍。观众看完很多人哭得不行,从电影院出来半天没人敢说话。
当灯光渐暗,影院陷入一片寂静,电影《731》的画面缓缓浮现,将我拽入了那段被血与泪浸透的黑暗历史。走出影院许久,影片中的一幕幕仍在我脑海中不断闪回,内心的震撼与悲痛如汹涌潮水,久久难以平息。
更重要的是,历史的痛感从来不止于视觉冲击,当影片中 “马路大” 高喊姓名时,那种对个体尊严的剥夺,远比单纯的血腥镜头更具心灵震撼。因此,尺度的 “适度” 不是回避,而是为了让观众聚焦于暴行背后的人性沦丧。
有人哭着走出影厅,有人指甲掐进掌心,更多的人怔在座位上,久久不能动弹。
《731》存在不足之处,但在如今这个被短视频和短剧主导的时代,仍有创作者愿意以真诚的态度直面如此沉重的历史题材,这份勇气值得尊敬。这样的创作,对于中国人铭记历史,进而自奋发图强,具有重要的鼓舞意义。仅凭这一点,电影《731》值得得到更多的宽容与肯定。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侵华日军为了扭转战局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细菌战研究,当地小贩王永章等人被强行抓入“特设监狱”,侵华日军欺骗他们遭受冻伤实验、毒气实验、活体解剖等极端折磨的故事。
《731》上映三天,最大的收获不是票房,而是钓出了一群网络蛀虫。
不过,我愿意买票带全家去看,初衷就不是为了看一部完美的电影。当屏幕上出现那些让人揪心的场景:日军搞冻伤实验,用活人做鼠疫实验,活人解剖, 还有石井四郎把活人比作杂草,研究“除草剂”,我心里就知道这些不是瞎编的。
这部电影的题材独特,讲述了侵华日军731部队的暴行,带着深刻的历史反思,注定成为热点话题。
都说“历史不是用来遗忘的,这句话在看完这部纪录片时分外扎心。电影讲的是731部队的那段惨痛过往,许多观众在银幕前沉默不语,而两名身穿军装的大哥,思绪万千却突然站起来,朝着荧幕深情敬礼。他们没有吭声,动作却比千言万语更有分量。不是所有敬礼都有官方仪式感,有些只是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无情地踏上了中国东北那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九一八事变的枪炮声,如同恶魔的咆哮,瞬间打破了这片土地往日的宁静与祥和。日本关东军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开始了他们惨无人道的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94周年之际,电影《731》以震撼镜头直面民族伤痛,首日票房占比超97%,但影片质量引发的话题争议同样不容忽视。
最近电影《731》上映了,还依稀记得小时候用影碟机看《731部队》,具体是不是这个名字,有点记不住了。
在 “求快不求质” 的电影市场里,《731》的横空出世像一记惊雷 —— 上映仅 4 天,票房就冲破 10 亿,更让国人振奋的是,这部还原日军 731 部队罪行的电影,竟让日本议员公开呼吁政府承认历史。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导演赵林山 11 年的坚守、演员零片酬的付
当电影《731》的镜头穿透历史迷雾,将哈尔滨平房区那段尘封的黑暗公之于世,它所承载的早已超越一部影视作品的范畴。这部作品不仅以铁证将日本 731 部队的滔天罪行钉在历史耻辱柱上,更以振聋发聩的警示力量,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宝贵食粮,为当代中国注入奋进的磅礴动力。
《731》自筹备之初就注定他不是一部普通的商业电影,而是一剂强行唤醒集体记忆的“苦药”。这份苦涩源于对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反人类暴行的直白触碰,虽让观者如鲠在喉,却是一个尊重历史、渴求和平的文明必须吞咽的精神养分,这部电影拒绝将苦难娱乐化,执意用影像为逝去的同
一早去看了《731》,全场静静地等着黑暗中字幕滚动至最后一刻,走出影院,故事落幕,人们排队走出影厅的甬道上,眼前忽然灯光如昼,电影院的爆米花香气扑鼻。那瞬间才明白,这部电影真正的“彩蛋”,最大的震撼,从来不在银幕之中,而在推开影院门的那一刻。
9月18日,反映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简称731部队)细菌战罪行的电影《731》在澳门全面上映,7家影院当天排片超30场,引发了澳门观众的强烈共鸣。